账号: 密码:
《基于学生立场构建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管理网站  
“课改与改课”系列之二
发布时间:2014-12-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成尚荣

 

教师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角
成尚荣
课程改革有两条路线: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随着课改的深入, 改革的路线正在发生变化, 即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相结合的同时, 更鼓励、 倡导自下而上地进行。这一路线变化的意义与价值在于, 课改越来越走向地方, 越来越走向学校,越来越走向教师。 同时, 赋予了地方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和空间, 让学校真正成为课改的创生地,让学校的课程更具校本的特点, 也让教师真正成为课改的研究者、 开拓者和创造者。
这一路线的调整,是基于对地方、学校和教师潜能的认识。改革是一片广袤的田野,田野的希望源自它的主人———教师。 草根的力量是巨大的,充满着生命创造力,绝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事实上,教师们正以自己探索的行动抵抗沉默,抵抗改革的障碍,抵抗所谓的权威。他们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实验,提出了不同的教学主张,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改革经验。 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解放学校、解放教师,学校与教师定会释放出不可限量的正能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是改革正确、合理的路线,而更倡导自下而上的路线,是对学校和教师改革力量及创造性的尊重,是为了更充分地让教师在改革中大显身手,成为改革的主角。这无疑是一种战略的、智慧的选择。
这一路线的调整, 也基于对国家、 地方、 校本课程的深度理解。 国家、 地方、学校课程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指课程形态, 即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这是为大家所普遍公认的;二是指管理的权限, 即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管理, 以往大家对此是有所忽略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 在关注、 建设课程形态的同时, 更要关注改革的路线调整,鼓励、 倡导地方尤其是鼓励学校和教师更多地从学校和当地的实际出发, 创造更适合学校、 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教学, 因此管理者们要为他们创造、 提供更好的改革机会和条件。
循着这一改革路线的重点,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哪里?我以为关键不在课程本身,不在教学,也不在教材,而在人本身。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教科书有个比喻:起跳板。他这么说:“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应当随时准备弹离的踏板而已。” 这里的“他”是指教师,其实对学生而言,教科书以及课程也不过是随时准备让学生弹离的“起跳板”而已。 “起跳板”是工具,人才是主角,才是目的。 因此,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关键是让教师去创造更适合学生弹离的“起跳板”,是让学生凭借“起跳板”弹跳得更高、弹离得更远。
这样的理念和路线下, 教学改革应当做些什么? 我以为应当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其一,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这是个老话题, 但事实是,至今的进展还很不够。 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出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定是超越基于教材的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视野更开阔, 教学内容的增删以及各种方式的调整空间更大,可以整合,可以改造, 可以取舍, 而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则显得狭窄, 难以 “周旋”。 所以应当引导教师将视野从教科书向课程标准转移, 让教师的创造有更大的回旋空间。 第二个问题出在课程资源上,课程资源较为贫乏,“起跳板”的宽度与弹性不够, 教师难以施展引领的本能,学生也难以弹离。课程资源应当是教师开发与创造的, 而教师常因为花时多,无暇也无心去开发,因此丰富的课程资源只在公开课上出现, 日常课则显得贫乏。 第三个问题还出在管理制度上, 尤其是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 不是为教而考, 而是为考而教, 这样一来,教师如何能放开手脚去创造呢?
其二, 应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 形成自己的教学样式, 还应鼓励特级教师、名师创造性地开发教学模式和个性化的教材体系。 最近,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特级教师周益民出了一本书《回到话语之乡》。 话语是有诞生之乡的, 周益民认为是在民间,在民间故事、神话、民谣、童谣,包括那些对对子、绕口令等。他说: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之根, 饱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民众情感和历史价值, 儿童对民间文学的阅读正是一种寻根之旅, 寻找母语学习之源。 这是他对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 的深度阐释。 基于这样的理解, 我以为他在教好规定的语文教科书的同时,也是在建构第二套 “教学大纲”、 第二套语文教材, 是在创立自己的语文课程体系。 很多教师也用实践告诉我们, 在课程的视野里, 自下而上的改革,教师是有愿望、有需求的,也是有能力的。 我们应坚定地支持和积极地引导。 这样,教学改革才会呈现更为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局面。
其三,应鼓励教师在已有教学经验、特色的基础上追求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也是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 如雨果所言, 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遗憾的是,这一命题提出后,并未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也未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在教学改革越来越走向教师的今天, 教学风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大教师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没有形成自觉,没有做较好的概括、提炼。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也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当然更不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增强、智慧的生长。所谓课堂教学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风格, 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 我真诚期待有更精彩的领唱者旋律飘荡在课程改革的田野之上, 飘进学生的心灵。
(责任编辑 施久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