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17-03-1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高伟明

 

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的探究
研究方向:     3 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研究  
课题主持人:           高伟明 张剑峰         
所在单位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申报日期         2016年5月11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六年一月
填报说明
 
1.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除招标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
2.填写前,请先认真阅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
3.“研究方向”栏按“课题指南”中“选题与领域”的分类填写,如选题隶属于“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2”,如选题隶属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5”,其它类别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研究方向栏填写“自选课题”。“课题主持人”不得超过两人。
4《申报评审书》栏目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申报评审书》“三、四、五”三个栏目需保持在同一页面内。
5.《申报评审书》一律用A4纸打印或复印,一式三份,左侧装订成册。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邮编:213001
电话:0519-86696829,86699812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名(1)
高伟明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
年月
197511 月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小学高级
研究专长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硕士
 
工作单位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手机(必填)
13616115228
 
E-mail(必填)
503712131@{域名已经过期}
 
 名
(2)
张剑峰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
年月
19785  
 
行政职务
主任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小学一级
研究专长
信息技术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本科
 
工作单位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手机(必填)
13815075916
 
E-mail(必填)
8018835@{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名
工 作 单 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韦国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高级
信息技术
技术支持、子课题组长
谢燕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英语
课题管理、子课题组长
吉梨炎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数学
课题管理、子课题组长
冯艳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语文
课题管理、子课题组长
曹燕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英语
课题研究与实践
赵庆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英语
课题研究与实践
李敏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数学
课题研究与实践
赵昱雯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数学
课题研究与实践
邹燕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语文
课题研究与实践
陆霞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语文
课题研究与实践
李倩云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语文
课题研究与实践
贺成燕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英语
课题研究与实践
谢丽娟
奔牛实验小学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数学
课题研究与实践
课题主持人“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课题名称
立项部门
立项时间
任务分工
完成情况
 
《建设手拉手地球村 实施绿色教育的行动研究》
省少年儿童研究会、省少工委
2011.12
主持
结题
 
《构建绿色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研究》
省教研室
立项课题
2009.12
实证研究
结题
 
《构建绿色课堂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武进区教研室
2010.05
主持
结题
区二等奖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武进区教育局
2012.02
主持
结题
区二等奖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
(限填10篇)
论文或著作名称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
 
小小行动 绿色先锋——地球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教育研究》
2010.07
 
义卖物品“变脸”记
《中国少年报》
2011.09
 
小班化教育联盟走上“共羸”之路(以项目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办学)
《武进日报.教育周刊》
2013.04
 
跃马扬鞭追梦路 百年春秋显芳华
《语言文字报•教育周刊》
2013.05
 
开发“地球村”资源,让绿色溢满校园
《江苏教师》
2013.05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范式探索
《江苏教师》
2014.05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华人时刊·中外校长》
2015.12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又叫移动通信终端。广义的讲,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狭义的讲,主要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即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无线移动通信设备。
随着网络带宽提高和智能终端芯片处理能力增强,移动通信将真正走向移动信息时代,移动终端已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移动智能终端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新型媒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的平台,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持续发展,将开启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其影响力将比肩收音机、电视和互联网PC,成为人类历史上第4个渗透广泛、普及迅速、影响巨大、深入社会生活的终端产品。
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 one to one digital learning,也被称为“电子书包。[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一位学习者拥有一套数字化移动学习终端,通过互联网无线信息交换技术开展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活动,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会,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针对性,是未来学习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核心是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海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实验室蒋鸣和教授曾用“四个是”和“五个不是”较全面地阐释了他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理解。[2] “四个是”,即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合适教育;是应用技术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转型,真正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角色转换;是泛在学习,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随时随地可进行的学习。“五个不是”,即不是单纯的在线课程;不是单纯的“电子书包”;不是让整班学生都盯着屏幕的课件播放和传授讲解;不是学生无序学习;更不是用技术取代教师。
3、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
本课题主要研究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活动。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指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每一位学习者拥有一套数字化移动学习终端,师生利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网络交流、评价平台与交互性、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移动技术素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当前研究现状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目前已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实施,如德国的“笔记本大学项目”、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的“移动博客”、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高中笔记本行动”等。2007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理念正式引入中国,并从2008年开始在国内若干中小学推进试点工作。近两年来,基于智能学习终端的一对一学习方式已逐步走进常州各中小学、职业学校的课堂,积极探索平板电脑与不同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虽然只是星星点点的尝试,但大有燎原之势。
虽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在范围和数量上发展非常迅速,个别学校能够对学生提供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数字化学习设备的使用。但是因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研究还不够精细。大多数研究都总结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教学应用在不同的方面具有积极效果,或更多倾向于学习设备的研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学习环境的架构以及对教师开展专业培训等方面。
2、本课题研究价值
虽然移动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群终身学习的一个主要学习方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是因材施教的利器。但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可能存在的弊端,使一部分家长对其持质疑态度,他们认为:(1)由于电子教科书开发的滞后,使用电子书包非但没有减重而且“加重孩子学业负担”;(2)降低视力和书写能力问题;(3)学习安全性问题,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普遍自制力较差,很多家长担忧移动终端成为孩子的“玩具”;(4)数字化课程资源稀缺,使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不能常态化。因此,在小学阶段全面实施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移动学习还是困难重重。
综上所述,奔牛实验小学结合基层单位实际情况和研究能力,把研究定位于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围绕语数外核心学科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争取在“学习工具的开发与使用、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评价与反馈策略”等方面有所突破,积累教学案例及与之配套的课程资源包,交流心得与撰写研究论文,丰富一线的草根的一对一数字化教育实践。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探索一对一数字化课堂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根据学科特点与课型特点,构建小学语数外核心学科一对一课堂的教学范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让学生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活动中成长,使他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合作交流、创新质疑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无线通讯手段的学习模式和过程,它在很多方面比传统学习模式有明显优势,但也在某些方面不及传统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意在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组织语文、数学、英语等相关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下设四个子课题组,分别为有效使用与开发交互性数字资源与学习工具的研究、一对一数字化课堂英语教学的探究、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数学教学的探究、一对一数字化课堂语文教学的探究。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理论、策略,学习平台的开发与使用。
进一步整合相关软硬件,不断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建设,架构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我校拟以天士博的云极塾互动教学系统为基础,辅以StoryLine、Flash、苹果APP应用和公共服务平台与学校数字化学习专题网站,满足数字化学习研究的软硬件要求,从而打造资源平台、备课平台、上课平台、评价平台这四种平台。2.研究一对一数字化课堂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结构与范式。
2、研究一对一数字化课堂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结构与范式。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使教学策略与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创生体现“互动体验、个性自主、分层协作、多元探究”等要素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从“班本位”改向“人本位”,从“学科本位”向“儿童发展本位”,最明显的是,“线性教学设计”改为“板块式教学设计”,“问答式教学”改为“小组合作式学习”。
学校以绿色课堂理念为指导,打造“课前先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基于各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和整理各学段个性化学习有效教学的一般范式。
3.研究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进一步收集或设计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案,在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形成“教材、学材、习材”的教学资源系统。从而,营造“载体多样、内容丰富、呈现新颖”的教学E 环境,架构“网上网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学习跨时空,打开“人人参与、对话交互、共建共享”的学习新局面。
4.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关于改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技术的策略与建设性意见。
加强学校网站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加大对一对一自主学习平台的校本开发;筛选目前国内外优秀的支持软件服务于教学,支持着学生课中的互动学习和课外的自主学习,并在运用中总结优势,反思不足,提出意见,以便开发出更适切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工具软件与网络平台。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了解关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已有经验、理论,关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发展状况,收集其他教育理论中对这一理念的界定及实施方法,并整理综述为本课题提供更好的基础。
行动研究法: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核心思想来系统设计课题研究行动。边实践、边研究,把研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实现定期反思和系统整理。
案例研究法: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继续深入研究。
(六)实施步骤
1、基础研究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9月学习“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成立学校课题组,拟定研究思路,制订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开始基础调查研究。
2、应用研究阶段:201610— 20181月,举行课题会,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全面实施研究方案。
3、总结成果阶段:20183—— 20191月,重点在效果评价,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总结,调整与改进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汇集研究材料,进行全面总结。
4、结题鉴定阶段:2019—— 2019  6月,撰写课题的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突出一对一数字化课堂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对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结构与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创新,使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都着眼学生发展、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学生立场。
2、在学校新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依托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研究在新技术支持下开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合作、交往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
3、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重点,突出教学全过程的优化,不是单一改革课堂教学,而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努力优化课前、课后等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推进数字化学习学校建设的发展。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阶段成果(限5项)
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意见
方案
2016.10
课题主持人
核心学科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意见
方案
2016.11
研究小组长
相关研究论文2——3篇
论文
2017.6
核心组成员
典型课例
文集
2017.12
研究小组长
核心学科阶段研究总结
文集
2017.12
研究小组长
最终成果(限3项)
课题研究报告
论文
2019.6
课题主持人
各学科研究报告
文集
2019.5
研究小组长
课题研究论文
文集
2019.6
核心组成员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研究力量。
本课题主持人高伟明,是市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多年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主持多个省、市、区教育、教学、电教课题并成功结题,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领导组织能力。主持人张剑峰国家二级程序员,获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评比、现场展示一等奖,多次在市内外执教数字化学习展示课。核心成员都是市、区五级梯队教师,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
2.已有基础。
⑴数字化环境完善。学校是常州市第二批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装备了达到省级一类标准的各专用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录课室和电影放映系统。每个班级实现班班通,均配置实物投影、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通过两年努力,学校建有完善的有线、无线网络环境,每位教师有一台台式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用于办公。微机教室与电子阅览室共6个,建有两个数字化学习专用教室。我校被评为常州市装备先进学校、常州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
⑵数字化管理完善。将校园数字化渗透在行政办公、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装备图书、档案管理、宣传报道、心理辅导、家校互动与后勤保障等各个领域中,以实现学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构建一个实用、简便的数字校园平台,形成一种创新、规范、有生命力的科学管理模式。我校网站两次被评为武进区十佳网站、武进区宣传报道工作先进集体。
⑶现教新模式基础扎实。学校在注重常规媒体、交互式白板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促进全体教师理念转变与技术提升,分别进行“普适培训、提升培训、专项培训与核心成员培训”。学校先后组织多次区、片级E学习培训、教学研讨、教学竞赛活动,大力推进团队建设,成立韦国名教师工作室与张剑峰E学习研究共同体。
学校加强资源建设与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韦国老师荣获常州市第十一届教师“华英奖”。史云芳、周洪鹰、王志娟多位老师获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一、二等奖。在全家级“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教学评比中,我校教师获一、二、三等奖10多次。邵伟强、王晓娟等多位老师分获市、区教学能手竞赛一、二等奖。张剑锋老师、祁洁萍等老师受邀去海门、镇江等地上展示课。学校被评为江苏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
3.保障条件。
本课题是推进数字化学校建设的重要抓手,由学校提供专项科研经费,学校对课题研究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与方法,我们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质量意识,以“四种制度”(学习制度、研讨制度实践制度和津贴制度)为抓手,避免了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在研究时间和方式上,将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与各学科组织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等相结合,并组织开展一些专项培训、现场观察、专题研讨等活动;学校有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各界希望学校在改革中发展,积极配合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展开;各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专家也常对本校的课题以及工作进行指导。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章
 
                                                         月   日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章
 
年    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