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关于奔牛实验小学环境景观的建议(赵昱雯)
发布时间:2011-01-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赵昱雯

 

关于奔牛实验小学环境景观的建议
 
在充分尊重新校区建筑群风格的基础上,营造能为师生共享的良好的环境氛围。保持总体规划设计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延续深化规划原则与总体构思,将其精神融入景观设计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下述五点:
    1、彰显校园文化与特色,创造读书、教研的环境氛围,体现学院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2、研究教师与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规律,充分满足其对景观环境的心理需求,在细部设计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
    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景观环境中引用成熟实用的高新生态技术,体现时代特征。这些技术包括节水技术、中水及雨洪利用、太阳能、绿地的防护设施与新型植物材料等等。
    4、增加绿量,突出校园林荫化。在坚持生态原则的前提下,种植大乔木,提供大量的林下活动空间,避免过多的花坛色带以及禁人的草坪种植。
    5、强调经济性。努力降低造园及养护成本,尽可能地选用质朴、环保型园林材料与乡土植物,尽可能的利用原有老校区树形良好的植物,谨慎设计水体,控制冬季景观及其规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校园平面建筑定位来规划各个景观节点
1、校园主入口
校园主入口为整个校区的主要景观节点,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坐落于水池中、由喷泉相拥的主题雕塑景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具有理想的教育意义,起到象征性的作用。
2、艺术楼、办公楼、体育馆前侧
艺术楼、体育馆建筑前现为由文化砖砌的对称的文化景墙,两侧墙上各有两片镂空的位置,可以巧妙的运用现代钢结构材料制方格式的景窗,景窗内设置校风的文字。丰富了整个景墙立面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对外形象展示的目的。为开阔人的视野,彰显建筑的宏伟,景墙前以大面积的阳光草坪为主、地被色块为辅,两侧各点栽一棵大型景观树,具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良好寓意。
3、办公综合楼庭院
考虑到办公环境的严肃性,内庭院的景观以“静”的原则进行规划,运用广场、雕塑和林荫树阵,展示校园的人文精神。
4、活动中心前庭院
与办公楼庭院相呼应,创造假山瀑布、小桥流水、休息亭台,创造了整个校园一处重点“动”态环境景观,同时增加了校园江南园林的环境特色。
5、食堂前
食堂前的环境规划可以以植物为主,种植桃树、李树,体现了学院“传承校园历史文脉,弘扬校园精神,桃李满天下”的人文景观特色。

另外在地面铺装形式上设置五谷杂粮地面浮雕;草地上布置题词石景,其上刻上唐代李绅的古诗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6、宿舍楼

 
宿舍楼前布置休闲廊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休闲景观场所。
7、教学楼
为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与做人,做人是根本。学习不好终身学,做人不好终生完”的内涵,以及“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潜意识,促进学生学习与做人的相互迁移”的教育管理基本思路。
1)庭院1:引借古人“读书需铭志,一字值千金”的古训,庭院1中设置三个用花岗岩磨光后向外溢水的明镜台,体现“读书铭志,宁静致远”的人文意境。
 2)庭院2:由圆形、方形形状的地面,材料组合成“方圆”庭院,圆形中布置“圆规”小品雕塑,方形中布置景观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平台。寓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学生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有良好的秩序的学习理念。
3)庭院3:为竹园、以硬质铺地为主、自由布置种有竹子的树池,放置主石景,刻上“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像一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性品德。 
 二、植物设计:
   本次校园环境规划类型多样,有坡地、平地、水体,为规划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了条件。植物群落景观组成多样化,有木本(密林)群落、草本群落(观赏草坪)、木本与草本混生植物群落(疏林草地)等,并选择各种形态(如针叶、阔叶、常绿、落叶、旱生草本等)以及具有不同高度、颜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色彩丰富,多姿多态。为“软化”景观轴线与建筑的规则线条给人带来的生硬感,大量运用了自然式的疏林草地与树丛景观。
     为使整个校园与外围环路相对隔离,在校园周边密植高大乔木,落叶和常绿结合,主入口区处理为开敞景观区,以草坪为主,并点植景观树。
种植设计中采用有序的复合组合、团块组合等现代园林造景手法,配植色叶树种(色叶乔木、色叶灌木)及层次丰富的观赏型植物群落,注重文化内涵,从而营造出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景观的江南学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