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展教育科研引领之翼,走基地内涵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06-01-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bnpm

 

 
                                                       郑小玲展教育科研引领之翼,走基地内涵发展之路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林志明  谢红伟  潘敏

 

本基地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度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了基地建设的品味与内涵,发挥了基地学校的示范与辐射,有力地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丰富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以形成高效、有序的教科研管理体制为切入点

(一)、管理队伍建设结构合理 

1、管理网络健全

我校牢固树立了“科研先导”、“科研兴教”的观念,建立了较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成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形成了教育科研双轨管理网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由校长室宏观控制,教科室、教务处组织课题指导, 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实施,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课题组、教研组具体实施,真正做到组织落实,政策保障。

2、组织队伍合理

队伍建设上,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教育科研教师队伍和校外教育科研专家小组共同组建了结构相对合理且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组织队伍。这样学校科研工作管理指挥顺畅,责任落实到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此外各重点课题由校领导亲自主持和参与,组织课题工作的直接负责人由区、市以上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各课题组教师在所参与的课题研究中接受课题负责人的业务领导和管理。学校主课题还成立了主课题中心组,充分发挥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二)、科研制度建设务实激励

我们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质量意识,以“四种制度”为抓手,避免了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在完善学习制度、研讨制度、实践制度、津贴制度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

1、学习制度

我们学校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学习,努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专家导学,不定期聘请有关专家来校作理论讲座与实践指导;个性自学,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群体互学,在交流中反思,共同进步。

2、研讨制度

经常组织、进行多元化的交流研讨,研究和探讨学习与实践中出现的现象、问题,及时反馈、交流、沟通研究信息;各课题组在教科室组织下定期举行研讨汇报活动,向本校或友邻学校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实践制度

课题研究重在实践,关注课堂。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加强课题研究思想的落实,注重实践探索,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各种规模的现场活动,努力更新观念,优化行为。

4、津贴制度

学校每年对获区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师进行考核、发放津贴;还给学校的“教科研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发放津贴,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对课题组及课题组成员考核发放课题津贴。

二、以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为制高点

(一)优化校本培训,做到互动合作、形成系列

1、引领自我,制定教师自我成长计划书

成长计划书包括学历进修、教育专著阅读、教育论文写作、公开课教学、参与研究活动等方面,其实质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立足岗位制定出自己应达到的目标,让教师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训自己,让教师生活、成长并成功在个体素质提高之中,达到自我培训及提高的目的。

2、创设条件,实施名师成长计划、师徒结对活动

学校采取切实措施,给学校教科研骨干教师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促使他们向名师转化,打造“名师工程”。同时,发挥教科研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指导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做好一对一的帮扶工作。

3、全员参与,开展分层次的教科研主题培训

对学校全体教师以“继续教育” 的形式进行教育科研的普及培训,引导教师开展多形式的教学反思。同时对教科研骨干、课题负责人进行教育科研提高培训,提高他们的选题立项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科研方法选定能力等。

4、多向交流,加强校际间研讨,邀请专家专题讲座,

近三年中,我们与市内外三十多所兄弟学校开展广泛的教科研方面的交流、研讨;邀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或进行指导,如省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所长、张扬生副所长,《江苏教育研究》的金连平副主编,常州市教研室的汪履平主任、理论组的龚国胜组长、潘莉老师,武进教研室的徐惠仁、钱新建主任以及南师大的谭顶良教授等。通过多向交流,教师们及时捕捉了教科研及教改的前沿信息,开拓了教师的视野,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二)加强研究活动,做到全面参与、科学规范

1、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勇于探索

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必须参与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提升科研素养。因此,我校有78%的老师参与参加课题研究,其中45%为高级教师,他们是我校教育科研事业的中流砥柱。

2、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勤于实践

课题研究只有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不断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以课堂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开展“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课堂教学研究系列活动,促进研与教的有机结合,达到了研与教的和谐统一。

3、以学术沙龙为平台,善于反思

“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是武进区的“青年文明号”,本着“发展内涵,提高品位,构建学习型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宗旨,倡导教师们围绕课改中的热点问题、研究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对话,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以此,进一步打造学术沙龙的精品意识,追求发展的自我挑战。

4、以教科网页为载体,精于总结

建立校教科研信息员队伍,制定信息员任职条件与评价标准,不断充实我校教育科研网页的内容。通过教科网页,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介绍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阶段成果,实现远程资源共享。

(三)搭建展示平台,做到以点带面、激励成长

1、举行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分析征文评比

每学期,我校都组织全镇教师举行一次教育教学案例和论文评比,我们的教师正积极的学习与反思,并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在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道路上不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写出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案例与论文。至今已举行了二十二届案例分析征文评比和十三届论文评比。

2、积极向外推荐学校教师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19992001年,我校老师共有30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或发表;2002年共有15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或发表;2003年共有25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或发表;2004年有30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或发表。2005年至今,已有近300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3、定期编辑《教苑求是》、《沙龙通讯》

我校校刊《教苑求是》已出刊36期,遵循“立足教苑,孜孜求是”的原则,栏目内容丰富,及时反映我校课改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提供可操作、可借鉴的内容,努力把它办成展示我校教改、教师风采的窗口。《沙龙通讯》及时在网上报道“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组织的活动信息。

4、评比校级科研骨干教师、教坛新秀

我们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不断修改校“教科研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评选办法,使考核细则更具可操作性,评选细则更具促动性。通过评比,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形成了激励发展的机制,每学年都有一批批教科研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脱颖而出,为青年教师成长为区、市的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三、以开展结合实践、成效显著的课题研究为着力点

(一)构建重点明、层次清的课题研究网络

1、重点抓好主课题工作研究

围绕校十五主课题“指导学生建构自主创新性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我们成立了主课题中心领导小组,由校长室及各教科研骨干教师组成,负责课题方案设计、课题培训与过程指导,同时提供经费、政策、制度的保证。为了更好地实施主课题工作,我们把课题分解成四个子课题(构建以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习惯的研究、以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为主的活动课程的研究、改革对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研究),设子课题组长两名,课题组成员由学校教师自愿报名组成,渗透到各个年级与各门学科,具体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以及相关课题的实证研究工作。同时,通过每月专题研讨例会、子课题组定期汇报等形式来对研究工作进行反思和提升。通过举行主课题现场会等形式对课题成果进行有效推广、辐射。

2、扎实进行其它立项课题研究工作

立足实效,从促进实践的改进和理论的提升两个层面继续抓好我校其他各级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及管理工作。教科室定期对各级课题的负责人和参与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定期对各级课题组进行检查、督促,使其不断增强课题研究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明确研究工作目标和理清研究思路,积极参与研究实践,认真分析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增加科研的含量,并能经常总结、分析,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鼓励开展教师个人小专题研究

我们鼓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各项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某一细小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确定研究的“小课题”,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目的的研究。每个专题的研究要求必须有以下资料:(1)专题研究计划;(2)专题研究过程的记录(包括理论学习的资料、活动交流记录、研究小日记等);(3)专题研究成果(包括有质量的论文、案例或专题总结等)。教科室具体负责教师小课题的指导、培训和监控工作。

2002年——2005年学校课题研究一览表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研究情况

国家级

(省级立项)

“指导学生建构自主创新性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

2005年4月

已结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002年12月

已结题

 

“利用学校人文资源,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2004年12月

已结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通过中期评估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评价研究”

研究阶段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

研究阶段

“学习过程的人本化研究”

研究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校本化、系列化的研究”

研究阶段

“构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004年11月

已结题

“在科学探究中建构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02年12月

已结题

 

“优化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研究”

2002年12月

已结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开放式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研究”

2003年12月

已结题

“实施新绿色教育,创建‘地球村’特色学校”

研究阶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行为转变的研究”

研究阶段

“农村小学学习不良学生教育对策的研究”

研究阶段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解疑学习能力研究”

研究阶段

校级

“学科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03年结题

 

“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研究阶段

“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

研究阶段

(二)开展科学化、规范化的课题研究活动

1、以加强组织领导来推动课题组建设。 

每学期按计划定期召开课题组组长会议,汇报交流课题组的研究活动进展情况,及时传达有关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加强教科研工作业务的指导,使课题组长真正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每学期开学初要求课题组长根据学校课题的要求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本学期课题计划。认真开展研讨活动,。课题组长从填写研究意图表,集体备课,上课,到听课后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环节都一一落实。期末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好子课题阶段研究小结,组织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考核。

2、以全过程参与来开展研究课活动。 

我们坚持每位青年教师每学年上一节课题研究活动课,课题组长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备课、上课、评课的活动全过程。上课老师能在课前认真填写课题研究意图表,简要叙述研究活动的主要环节,结合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内容,详细说明每一环节的研究意图。老师们在观摩活动后能对课题研究活动作出客观的评价。教科室的同志能与部分上课老师及时交流,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中肯地指出课题研究方面的存在问题,使课题组成员能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活动的质量。同时,教科室还对其他老师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情况及时作出统计和分析,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以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3、以科学评价来激发教科研的热情。 

我们制定了课题组评价表和课题组成员评价表。课题组评价表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使评价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科研意识,通过听、看、查,找出差距与不足,扬长补短,讲究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每次在课题组评价中,都有若干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被评为优秀课题组或“教科研先进个人”。因此,它不断激发课题组成员主体的研究热情,推动课题组的组织建设,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科学地开展。

4、以分类归档来积累课题研究资料。

每个课题组认真做好课题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工作,包括实施计划、活动记录、个案积累、理论学习材料、阶段性情况汇报、研究课教案、专题总结等内容,使每个研究专题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学校再对每个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使课题资料积累更规范。

(三)产生有价值、有影响的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在评比中获奖或成功结题

2005年4月,省级立项“十五”主课题“指导学生建构自主创新性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成功进行了现场鉴定活动。2004年12月,省级教育学会课题“利用学校人文资源,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获省级评比一等奖。省“九五”主课题“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学习”获常州市课题评比一等奖。2003年6月,省级电教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功结题。2004年10月市青年招标课题“构建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功结题。2003年12月 区级立项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开放式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研究”获武进区评比一等奖。2004年12月区级立项课题“优化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研究” 获武进区评比一等奖。

2、课题研究优化了课堂教学实践

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三年多来,课题组有14位教师在市、区级各类评优课中获一等奖。

3、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在实践研究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梯队。课题组成员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研型校长、省特级教师)林志明校长、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教师)解放英副校长,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武进市十佳青年教师)谢红伟副校长的带领下,通过课题研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优秀教师梯队中的一员。现在,我校有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16名,区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6名,常州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4名。

4、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的转变,主体性地位得以有效落实,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养成了良好自主创新性学习习惯,有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学生的“春芽”手拉手地球村系列活动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科技实践类一等奖并获全国二等奖。六(6)班的冯源等同学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获一、二、三等奖。三年多来,学生在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征文活动中屡次获奖,全国“学雷锋精神,树时代新风”读书活动一等奖、省少先队网络征文一等奖、学生在全国、省、市、区报刊发表习作几百篇。

5、课题研究打造了学校品牌教育

教科研活动的开展给全体师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生活、工作体验,校园洋溢着浓浓的学习、研究的气氛,校园真正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精神家园。学校的育人环境更加和谐,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常州市模范学校、常州市课改先进学校、常州市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学校,是全国心理教育实验基地,连续四年获得武进区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武进区特色学校二星级。

四、以形成个性鲜明、和谐发展的学校办学特色为增长点

(一)校本课程开发

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依据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调查学生实际需要,我们把环境教育《地球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作为校本必修课程。同时灵活设置选修校本课程,力求满足不同个性发展的学生,开设了《小学生学摄影》《古诗精选》《小学生篮球意识与技能的培养》《趣味数学》《剪纸》《快乐英语》等校本选修课程。

2、自编教材与选编教材相结合

我们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在学校行政与资金的支持下,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或选择教学内容,编辑排版,印刷成册。教材编写注意结合地域特色,发挥教师的独创性、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教材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3、案例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了扎实实施校本课程,我们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本位,不断提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上逐步走向成熟。我校“以校为本,促进发展” 校本培训案例获常州市首届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评选一等奖,以校本课程实施内容拍摄的电视片《实践并快乐着》在参加常州市“推进课程改革,展示教师风采”校园电视片大赛中获二等奖。

(二)办学特色建设

1、“环境教育特色”研究与活动并行

19993月,奔牛实验小学积极响应中国少工委“保护母亲河”的号召,建立了“春芽”手拉手地球村,并以其为阵地积极实施环保教育。建村五年来,我校依托课题研究实施新绿色教育,创建‘地球村’特色学校”,不断加大组织、阵地、活动建设的力度,在地球村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教育内涵上不断拓展,地球村活动先后被武进电视台、江苏教育台、《常州日报》、《武进日报》、《常州教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所撰写的活动报告在《红领巾》、《环境与少年》等杂志上发表,并在江苏省环境教育大会上交流。

20033月,我校获得江苏省绿色学校称号。20033月,在全国少工委组织的首届“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评比活动中的,我校的“春芽手拉手地球村”凭借健全的组织、丰富的活动、鲜明的特色、显著的效果光荣当选十佳集体奖。20058月,我校在第二届评比活动中获“特别贡献奖”

2、“小篮球特色”普及与提高兼重

我校历来重视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注重普及与提高,以江苏省体育传统学校建设为依托,开展了“人手一球,自主练习,主体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贯彻体育条例先进集体,江苏省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我校女篮先后23次获得武进区冠军,17次获得常州市冠军,先后5次获得江苏省冠军或江苏省分区联赛冠军。

3、“科技活动特色”竞赛与实践结合

我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落实了一系列科技教育基地,以“在科学探究中建构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的科学观,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近年来,在江苏省青少年“金钥匙”科技竞赛、江苏省“未来科学家”知识竞赛、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普及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学生有50余人次获得省一二三等奖,有12名教师被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先进个人。

 

展望未来,我们感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探索之路没有尽头,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实践之路没有终点。我们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用教育科研来服务、引领学校的建设,精心打造品牌基地、特色基地,不断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