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读《课堂观察2》有感(蒋芬)
发布时间:2020-03-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浩云

 

读《课堂观察2》有感

奔牛实验小学 蒋芬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必要手段。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我们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来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这个寒假,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知道它不简单,应该用“高端”来形容它。

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


1.png

 

 

听评课的现状

到底应该如何听评课,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平时我们的听课、评课往往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流于形式。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正如书中所讲到的——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参与同伴间的听评课,总的来说,所花的时间较多,所获效果有限。究其原因,是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主要体现为“三无”:

听课,无合作的任务,没有明确的分工;

评课,无证据的推论,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

听评课,无研究的实践,应付任务式的居多。

2.png 

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这听评课一直要进行,因此崔允漷和他的团队,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听评课模式——课堂观察LICC范式。这种模式倡导理解课堂.重在合作.关注学习.基于证据的听评课。LICC模式对课堂的理解是:课堂是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且充斥着丰富的信息。为此,我们将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视作四个维度,并遵循研究的逻辑.将每个维度分解成5个视角,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3--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3.png

 

 

二、走进课堂观察故事

不同的课堂,观察点又该如何选择呢?带着疑问,我继续翻阅这本书的第二篇章,走进了那一个个观察故事。

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实践者们有着太多的艰难、思考和喜悦。故事不仅记录了实践者们的旅程,也能让我感受到课堂观察本身。这一章节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课堂观察,我们走近你》讲述了孙香花所在的地理组,从“两年的沉寂—无奈的起步—忐忑的第一次—跨过一坡的美好—那一石绊出来的思考”的切身体会;《合作,我们一步步走入胜境》讲述了生物教研组老师经历“各自选点—彼此欣赏—合作观察—确立团队主题”的四个阶段,最后一步步走入胜境的曼妙之旅。《课堂观察,让荒地变花园》讲述了技术组从一开始的落后到一次次被认可和肯定,他们一点点的耕耘,让这块荒地渐渐变成花园。《课堂观察路上,我跋涉着》讲述了信息技术组老师由手足无措到小有成就的成长足迹。看着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故事,我又一次体会到了“课堂观察”的真实境地。

尤其是姚远老师的这段反思让我深有同感:这次课堂观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以前,我教学设计时,总是凭那点少得可怜的“经验”,想当然地备课,可我现在知道,很多时候,真实的学情跟我的假设是大相径庭的;以前,我总是困惑于一些在课堂上讲过很多遍的问题,学生的错误却依然如故,我现在知道,教学时只想“怎么教”不想“怎么学”,课堂势必是低效的;以前,我只知道讲授和提问,可我现在知道学习方式还有很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在有效的教学策略下,才能成为现实。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要更加注重对学情的收集和分析,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惑、所盼,努力寻找适合的切入点,课前做好研究,课堂上才能更好地听、记,课后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诊断和改进。


4.png

 

 

三、认识观察工具

这一篇章介绍了观察工具的内容,有辅助教学的,比如学习支架的设计、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OAE学案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课前预习检测题的设计等等;还有关于教学环节的,比如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课堂互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等。

这一篇章虽然很简短,但都以研究问题、设计依据、使用说明这三大板块展开论述,简约但不简单。其中课前预习检测题的设计和结果处理这一内容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语文学科平时在教学设计时也常常使用到,我们把它称之为预习单或学习单。在设计这些预习单或学习单时,我们大多会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提取课文的关键信息,掌握核心知识点,但是效果如何呢?我们无法预计,因为我们在平时的听评课当中常常不会关注学习单的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了哪些预习信息?怎样利用?利用得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们忽视的。再者,对于学生的完成情况也是需要统计的,而我们常常也省略了这个步骤,完成的学生人数与差异、预设与实际完成的时间、典型错误和错误率,这些都可以考量这些测试题是否有利于教师获取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后再遇见学习单,我会有意识地关注这几个环节,课前我会注意它的设计内容,课中我会关注不同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在课后及时进行整理与反馈,根据以上关键思路,设计一张观察量表,尝试着开始观察,让学习单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四、真实的观察课例

不知不觉已经看到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这一章主要由四个观察课例组成。其中政治组: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吸引了我的眼球,里面提到了一个新的名词“沙龙式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自选自定学习主题,自行设计学习形式,自行组织学习活动,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教学活动方式。


5.png

 

它让我联想到平时的班会课其实就是这么进行的,课前我会组织学生形成若干个小中队,每个中队围绕主题自行收集资料,后期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课堂上由各个小队分组汇报,展示成果,这简直是“神似”啊!好奇着继续往下阅读,哦!原来是有质的区别的,因为我们的课堂是没有课堂观察的,所以在班会课的评课时往往只注重学生知识、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对于其他细节往往是忽视的,这一观察课例给了我很好的提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重视学生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挖掘有效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读完《课堂观察》这本书,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它拓宽了我的思维,更新了我的思路,它让我们了解了新的听评课模式,在今后的听课中我也会尝试着找一找课堂的观察点,但是观察点的选择是有讲究的,需要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探讨,且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课堂观察,需要整个教研组都有课堂观察的意识。之后的观察量表又该如何整合设计呢?课后的汇报该如何进行呢?......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讨和解决。

学无止境,教也是如此。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帮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