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语文阶段小结
发布时间:2017-12-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高伟明

(语文阶段小结)

奔牛实验小学  李倩云

移动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群终身学习的一个主要学习方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是因材施教的利器。奔牛实验小学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分发挥装备优势和团队优势,把研究定位于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1122日下午,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的探究》举行开题会议。时至今日,已经是课题研究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年,全体课题组成员火朝天地开展了课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在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积极开展理论学习

3月的课题立项会议以来,在高伟明副校长的带领下,组织了多次理论培训,为语文数字化的实践提供理论的指导。3月分别集中学习了理论《以深度学习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变革》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互联网学习时代是大势所趋,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要把握机遇,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4月《朱卫国:这样的探索太有意义了!》,5月《APP软件在习作中的运用》,6月《字母表示数》、9月和10月积极参加常州市的小学互联网+教育学科范式发布会,现场聆听和学习……一次次与实践相关的理论培训,为我们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分工明确,细化课题目标

作为《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的学习化课堂课堂教学的探究》的子课题,我们语文课题成员组围绕《一对一数字化课题语文教学的研究》积极开展相关微课题研究,3项相关课题被立项:邹燕老师的《APP软件在写话和习作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李倩云老师的《探究小学语文E课堂的趣味性活动研究》和冯艳老师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E课堂中的应运研究》。每一个课题组成员都积极开拓思路,不断探索。

三、因地制宜地提供技术指导

 除了理论上的支撑,韦国和张剑锋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和相关老师开展技术上的培训。5月,特邀请南京的zSpace公司的技术人员为课题组成员开展VRAR在学科中的应用培训活动。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技术员就对技术应用于教学给我们做了讲解和示范,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科技给课堂教学带来的革新。张剑锋老师为全体老师提供软件应用上的技术指导,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方便,增强了技能。

四、课堂实践与课例研究

作为《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的学习化课堂课堂教学的探究》的子课题,我们语文课题成员组围绕《一对一数字化课题语文教学的研究》积极探究课堂范式,不断尝试,课题组成员均执教语文一对一的数字化课堂教学,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陆霞老师执教了五年级的《天火之谜》,相继获得新北区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数字化学习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的好成绩和常州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冯艳老师执教了五年级的《神奇的克隆》获得好评,这一课还被评为部级优课。李倩云老师执教了五年级的《秦兵马俑》获得好评,后又执教了五年级的《金蝉脱壳》,并参加新北区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数字化学习课堂教学展评)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李老师还将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尝试运用于品社学科,执教的五年级《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也获得了新北区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数字化学习课堂教学展评)品社组一等奖的好成绩;邹燕老师将数字化作用于习作中,并展示实验课《动物名片设计》,继续推广《讯飞语记》软件在习作中的运用,学生和广大家长切实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软件给写作带来的方便。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我们发现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课堂也要转变!

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三千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在网络中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那么,教师的课怎么上?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会长期不变吗?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受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1.课前预习,整理资料

以往,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课前预习。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来完成课前的预习。学生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资料,既可以使搜集的内容成为班级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班级平台,教师通过浏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并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后带入课堂,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课上自主探究新知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信息,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听”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仅凭文本阅读寻找答案”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逐渐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3.重难点处交流合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进行大量的讲解,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种单向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听起来会感到乏味。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4.课后拓展延伸

课内研究时间终归是有限的,网络提供的时间、空间更为广阔。教师提供课外研究的参考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查找、搜集、拓展相关的材料,学生会把自己课外学习的收获通过平台发表到全班讨论区,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积累运用,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例如,在《金蝉脱壳》一课的教学中,课后布置的拓展作业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的资料,并将自己的收获上传到班级平台讨论、交流。这些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的互动活起来

 “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的。

1.带着问题,自主性学习

在“一对一”数字化语文课堂上,打破了“问答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上传平台交流感受,在人机交互、协作交流中学习。

2.互动交流,探究性学习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仅凭文本阅读、有限的课件演示是很难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搜集的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资料,大大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3.读写联动,合作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读写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而这一过程往往忽略了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上传到小组讨论平台中,引导师生、生生间进行互动交流。

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让学生的心灵亮起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呈现方式。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文本和声音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1.前置作业布置,未学文,先有感

一篇再美的文章,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也不会产生共鸣。“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到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资料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平台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互动交流,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互动交流,课正行,情愈浓

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难以入情入境地充分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校本教材学习资源,学生边读书边勾画,遇到不懂的问题,打开学习资源查看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后作业拓展,课已尽,意犹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课堂的讲解部分,而忽略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拓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后,教师将分层作业发布到班级平台的作业区中,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并将作业上传到平台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评。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正可谓“课已尽,意犹存”。

五、不断反思,深入研究

课例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们也不忘及时反思总结,这一年中,我们撰写了篇论文,并获得了成绩:冯艳老师撰写的论文《运用思维导图,玩转小学语文E课堂》获得2017年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论文评选二等奖,李倩云老师撰写的论文《趣味活动巧学语文》获2017年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论文评选二等奖,论文《小学语文E课堂的趣味活动设计》发表于省级刊物《基础教育研究》,陆霞老师拟发表论文《大班化下的“一对一”教学》,邹燕老师撰写《平板电脑在低年级语文识字中的运用》活动新北区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二等奖。

时至今日,我们惊喜地看到,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动起来了,学生的互动活起来了,学生的心灵亮起来了……探究还没有结束,我们相信,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