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水英

课题

声音的产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对发声的物体和不发声的物体进行比较和描述。概括声音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问、思考、阐述依据;乐于合作交流,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

重点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

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教学

准备

队鼓、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三)小结提升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五)

总结评价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你说。。。 (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

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发声时的状态鼓  橡皮筋  钢尺  

     (投影记录表)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

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师:豆为什么会跳舞?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课件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师:刚才同学们不是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生:,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1:雷声

      2: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3:鼓声

4:口哨声

。。。。。。。。。

 

 

 

 

 

 

 

 

 

 

 

 

1:鼓,钢尺,橡皮筋。

2:用鼓槌敲

3:敲打桌子;

4:按在桌上往下拨。。。

5:用弹得的方法。。。。。。。

 

 

 

 

 

 

 

 

 

 

 

 

 

 

 

生:鼓面

 

 

 

 

 

 

 

 

 

 

 

 

 

 

 

 

       1:不会动的;豆不会动。。。。。

 

       2:豆在跳舞。。。。

       3: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

 

       4:上下在动。

 

 

 

       5:都在动,。。。。

 

 

 

 

 

       6: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7:振动

 

 

 

8: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生:都在振动

 

 

 

 

 

 

 

 

 

 

 

 

1:平静的

2:有水泼

3:水在动

4:无感觉

5:感觉麻

6:振动产生的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1:喉咙

2;喉咙下

3:不能

4:声音是从喉咙里发出的

5:这

 

 

 

 

 

 

 

1:因为它在震荡

2:一下停不下来

3:用手压住

4:用手压住后震动停止,声音消失。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震动

3:声音是震动产生的

4:声音是震动产生的,震动停止,声音消失。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创设情景、制造声音,观察实验,初步结论,实验操作、巩固提高。。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橡皮筋、鼓、钢尺“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

 

 

 

 

 

 

 

 

 

 

 

 

 

 

 

 

 

 

 

 

 

 

 

 

 

 

 

 

 

 

 

 

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