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巧用魔术活化科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3-05-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晓娟

 

巧用魔术活化科学课堂
摘 要: 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魔术引入科学课堂,可以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巧用魔术,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科学课堂就会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魔术 科学课堂 活化
 
春节联欢晚会上,魔术师刘谦的表演吸引了亿万观众,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魔术热。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动手动脑,魔术成为了他们课余时间津津乐道的话题。魔术,这看似玄妙、神秘的艺术,其实它的背后蕴藏着许多科学原理。因此,我尝试着将魔术引入科学课堂,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引入魔术,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说过:“兴趣和乐趣是成功的第一位导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力,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魔术无疑是激趣的最佳选择,“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魔术可以使学生在惊讶或疑惑间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教学《变色花》一课
我准备了一朵白色的纸花,(右手拿紫甘蓝水),对学生说:“仔细看,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然后我往花瓣和叶子上喷紫甘蓝水,学生惊讶得发现纸花变色了:花瓣变红了,叶子变绿了。看到这种情景,学生惊讶的同时又非常好奇。我问:“想不想学?”学生个个都点头:想!我说:“要当魔术师,就得先搞清楚魔术的奥秘,请你们先猜猜这个魔术的奥秘可能在哪?”学生猜测:可能是老师喷的水有问题;可能是老师在纸上涂了什么东西,一喷上水就变成了红色和绿色;可能是老师用的纸不一样,花瓣的纸遇水变红,叶子遇水变绿。
这个小魔术其实利用了紫甘蓝遇酸变红,遇碱变绿的原理,在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涂上小苏打水,然后喷紫甘蓝水。课堂的开始直接引入这个小魔术,简洁而有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关注到了这朵纸花上,在看到花变色时,非常惊讶,同时又很好奇为什么纸花会变色,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猜测了很多可能花变色的原因,迫不及待的想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来揭示魔术的奥秘。
案例二:教学《神奇的水》一课
在讲毛细现象时,我准备了两朵用白色餐巾纸做的杜鹃花,说:“这是两朵杜鹃花,你别看它们其貌不扬,它们可具有特殊的魔力!”学生好奇的问:“是什么魔力呀?”我说:“嘘——,请不要眨眼睛,把你的目光聚焦在花朵上!”紧接着,我把这几朵花插在道具绿叶丛中,几秒钟之后,奇迹发生了,花朵开始变了颜色,粉红的色彩从花瓣底部慢慢升到顶端,整朵花颜色由浅变深,花瓣也愈发舒展。学生看到眼前的景象叉惊又喜,纷纷展开猜想。学生甲说:“田老师,一定是您在叶子底下动了手脚!”学生乙说:“我觉得也是。您一定是把花插在了红色的水里。花把颜色吸了上来!
科学课上巧妙地运用魔术,可以为课堂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盎然的兴趣,非常想通过本节课的知识来揭示魔术的奥秘。其实这个魔术的原理非常简单,是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当餐巾纸浸入“绿叶”下面的红水中,红色水就会沿着有空隙的餐巾纸上升,花就由白变红,而“花瓣”也因为吸收了更多的水分变得更加饱满舒展。
案例三: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
我准备了一根“魔术棒”:取不透明的空心管, 一头密封, 一头开口。从开口的一端灌满细盐, 再用薄纸把开口处封好。接着在课堂上将一只烧杯里装大半杯清水, 往里面放人一枚鸡蛋, 学生会清楚地看到鸡蛋沉人杯底。这时取出魔棒,并且说:“我这根魔术棒有吸力, 能把鸡蛋从杯底吸上来。”此时,把魔术棒伸进烧杯, 不停地搅拌, 鸡蛋渐渐向上浮起,最后竟浮在水面再也不沉下去了。
这个小魔术其实利用了水的浮力:盐水的密度大,在水中加盐,增大了水的浮力,鸡蛋在盐水中会漂浮在水中。一根小小的“魔术棒”,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进入一种兴奋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破解魔术,引发探究
刘谦在一些小魔术中会告诉你如何做魔术,也就是揭示魔术:说出魔术的秘密。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揭示魔术,主要是让学生使用科学的原理分析这些魔术。这些魔术学生早就想弄清楚它的秘密,可是一直不知道它所包含的道理,所以有着比较强烈的求解欲望,这也符合学生较强的好奇心理。从科学知识来探究魔术, 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科学课堂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带领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究,让学生体验这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科学知识。
案例一:教学《变色花》一课
学生看了这个魔术,已经猜测可能是我喷的水和纸张有问题。我故意卖关子,不告诉他们,要他们自己去研究。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制作紫甘蓝水。学生制作了紫甘蓝水后,立刻在纸花上喷起来,结果发现纸花只变成了淡紫色。我问:为什么你们的变成了紫色,而不是红花绿叶呢?有的学生不服气,说:你的紫甘蓝谁和我们的不一样。我让他在另一朵纸花(花瓣涂有白醋,叶子涂有碱水)上喷自己的紫甘蓝水,结果成功了。我问:紫甘蓝水都一样,老师也是那样制作的,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呢?学生说:你的纸上肯定涂了不一样的物质的?我问:你知道是什么物质吗?学生说:不知道。我说:不知道不要紧,不知道的事才更有研究价值嘛!魔术研究到这,我先暂停了一会,让他们轻松一下,做另一个小实验:在6中不同的液体中,分别滴一滴管的紫甘蓝,观察颜色的变化,看看在这个实验中能否收到启发。学生做完后,发现:橙汁、酸牛奶、白醋遇到紫甘蓝水变红了,肥皂水、小苏打水遇到紫甘蓝水变绿了,盐水遇到紫甘蓝水没有变色。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恍然大悟,纸花上动了手脚:花瓣上撒了酸性物质,叶子上撒了碱性物质,紫甘蓝水遇到算变红,遇到碱变绿。所以变色花之所以变色的奥秘就在这了。
学生对于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酸碱指示剂的概念通过亲身探究,已经印象非常深刻了,而且魔术的奥秘也了解的很透彻了,完全学会了这个魔术,有的同学还能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更改魔术,在花上涂别的酸性物质,在叶子上涂像肥皂水等碱性物质。
   
案例二: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
学生观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猜测水中可能加了盐。我问:加盐一定能使鸡蛋浮起来吗?学生说:是的。我让学生在水中加了几勺盐,搅拌,发现鸡蛋并没有浮起来。我又问:放盐能让鸡蛋浮起来吗?好像不能么!有的学生不服气:加盐可以的,我在家里试过的,成功了,可能放的盐太少了,还得多加点。我说:要放几勺,你知道吗?学生不肯定。经过动手探究,发现差不多11勺盐才能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奥秘是:往水中加足够多的盐,可以使水的密度变大,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也增大。
三、巧用魔术,化难为易
小学科学课有许多科学概念,有的科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借助魔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表演中认真观察,在破解魔术中找到真相,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更好的理解科学概念。
案例: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  
教师左手拿着一个盛满水的瓶子 ,里面有一个“小鱼”状的物体,右手往瓶子外一摸,:“沉下去”,“小鱼”乖乖的往下沉,教师右手再往瓶子外一摸,:“浮上来”,“小鱼”果真乖乖的往上浮。  
 “小鱼”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秘密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教师用的“小鱼”其实是一个在橡皮泥上插上笔帽的小道具,当它在瓶中的上下浮动的时候,重量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它体积。表演时教师有左手在后面用力挤压瓶子,笔帽中的空气被压缩,一部分水进入笔帽,导致“小鱼”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受到的浮力减小,它就下沉了:反之,当教师松开手,水的压力减小,笔帽里的空气体积增大,“小鱼”排开水的体积随之增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它就浮上来了。
四、应用魔术,巩固知识
科学课的目标在于: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让学生用科学课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
案例一:教学《加热和冷却》一课
在学完“热胀冷却”这一概念后,我表演了一个“喷泉”魔术。我准备了一个平底烧瓶,里面放有一些水,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玻璃管下端插入水中,然后我用烧杯往烧瓶上倒热水,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看到了美丽的喷泉,他们都非常惊奇。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大多数物体(固体、液体、气体)受热后,体积都会膨胀;遇冷后,体积都会缩小。所以没等我提问题,已经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胀大的缘故。我说:可我把水浇在了烧瓶上面。学生说:这是因为空气受热体积增大,空气不能跑出去,就把水挤出来了。我狠狠地表扬了他: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后来我又表演了另一个“喷泉“魔术:我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把烧瓶放在热水中,过一会儿,把烧瓶倒过来,让玻璃管浸入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学生发现:又是一个小喷泉。我问:“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学生说:“这是因为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跑出一部分,把玻璃管浸入水中,烧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水就进入烧瓶,形成了喷泉。”
在学生学完本课知识再表演这两个魔术,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知识之后能够学以致用。每个学生都希望用自己的智慧来揭示魔术的奥秘,当得到教师的表扬后,他们会感到一种满足,毕竟每个孩子都需要赞美,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自然对科学课充满了热情与期待。
案例二:关于“大气压力“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了大气压力的原理后,我表演了一个魔术:瓶子“吞“鸡蛋。我将剥了皮的鸡蛋放在玻璃瓶上,鸡蛋刚好卡在瓶口上。然后我问:“你有办法把鸡蛋塞进瓶中,并保证鸡蛋完整不破吗?”几个学生上来试着用推、捏鸡蛋的办法,都没有成功。我说:“同学们,老师能让瓶子把鸡蛋‘吞’进去,你们相信吗?”学生们纷纷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认为不可能。我提醒他们:“关键的步骤在下面,请你们看仔细。”我将燃着的纸条放入瓶中,并迅速把刚才那枚鸡蛋放到瓶口。这时,奇迹出现了:鸡蛋被一点一点吸入瓶中,最后完好无损地落到瓶里。
其实这个魔术的原理很简单:瓶内的部分氧气被燃烧掉,瓶内的气压减小,而外部的气压保持不变,所以瓶外的大气压力将鸡蛋推入瓶中。如果把这个魔术放在导入部分,先演示然后再展开对大气压力的探究,学生们在看到现象之后的猜想往往只集中在“瓶子”和。鸡蛋”上,很难一下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的空气上。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熟悉了一些相关的现象,很难真正明白大气压力的相关原理。因此,我试着将此环节放在了最后,即了解大气压力的原理之后,再来表演“瓶‘吞’鸡蛋”的魔术,学生们联系以前学的燃烧消耗氧气和本节课刚刚学到的知识,很容易揭示其中的奥秘。
总之,寓科学教育于魔术中,让学生认识“神奇”的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需要魔术,它不仅可以使科学教学再次掀起波澜,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体验到科学的神奇魅力。在科学课堂渗入魔术,激发学生的浓浓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