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欢迎光临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小班化教育联盟网站  
对于小班化教育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庄惠芬

 

小班化实验班教育是隶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又体现较高层次培养要求的基础教育,要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各科大纲规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小学毕业生。“小班化教育”绝不仅仅是班额人数的减少,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小班化教学核心的教育效益观应该是:让每个适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让每一个适龄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目标指向:①关注每位师生的生命状态。  ②美化每位师生的心灵。③提升每位师生的精神品质。  ④张扬每位师生的个性风采。⑤促进每位师生的持续发展。如果真正意义上落实小班化教育,必须从真正意义上进行相应的变革和政策的配套。
1.价值上认同。小班化教育,从小班到小班化,从形式到灵魂  物理空间的改变到价值的认同,需要很多方面条件上。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小班化教育带来的教育深远意义,不是简单的减,也不是简单的增,而是对每个孩子负责,寻找适切每个孩子成长的通道的全新接纳。达成这点需要自上而下的配套和熏化,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共识。
2.物质上支持。
硬件的配置:小班要实施了,不是简单数数还有哪些空的教室,其实还有很多问题;班级多了,普通的教室增加,还要考虑专用教室增加;普通教师的增加,专职教师的增加,还有学校的其他公用设施。
教师的培训。无论是大班教育还是小班化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此项工作的展开,我们期待我们的教研室、组人科能够给予相应的小班教育教师的系列培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从思想观念到教学行为有一个改变和认识。
课题的研究。对于很多学校还是教师来说,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崭新的事物,要真正意义上推进,需要科研的引路;所以我们也期待在教研室的带领下展开小班化教育的课题研究。形成实验学校研究联盟,对教育策略的形成、班级设置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形成小班化教育的资源。
3.政策上配套。
师资力量的配编。我建议不再是按照人数来配编,据调查了解,许多地方已经采用班师比来配备,而不是生师比;如果依然只是按照生师比,很显然许多学校首先考虑的是教育的成本,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内心不是全新的接纳,而是觉得是负担的增加。小班化实施的班级学校采用班师比。
课程设置的自主。无论是国外的小班化,还是从镇江、南京、上海、苏州很多小班化教育起步比较早,并且已经积累一些经验的地区和学校来看,注重创造适切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出发;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重要载体就是课程,庆幸的是我们武进区已经率先在推行此项改革和研究。所以,从构建适切每个孩子的学校课程来看如果仅仅只是满足于国家课程、2课时的地方校本课程,这样大一统的课程设置时很难满足每个孩子生命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希望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能在课程设置上给予自主性。
课时实施的自主。在课程设置自主的基础上,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显然课时实施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湖小1999年最先进行艺术课程改革的时候,采用了每节35分钟,每天挤出一节课这样的方式来实施,到后来的403520分钟的长短课时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再次提出申请,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实施中能给予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充分的自主性。
4.自我的研发。对于每个学校来说,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师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我们站在教育的原点,结合本校实际,排出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必备需求:寻求全视野、开放性,发展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小班化教育的课程体系;以生为本的养成教育课程、全面发展的学科课程、彰显个性的艺术课程、生动活泼的活动课程;构建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的管理研究、小班化教学文化氛围的建设研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个性成长的研究、小班化教学教师评价的研究、小班化教学资源的天发利用研、小班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小班化教学法学生评价的研究;构建“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关于“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形成立体多元的“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小班化教育”班级管理的一整套经验理论。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