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生应该如何提高朗读能力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5-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胡静静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让学生朗读课文。所谓朗读,顾名思义就是大声并有感情、有节奏地读。大声是要将自己的声带打开,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气势,习惯了大声朗读后,说话声音也会变得异常洪亮;有感情是要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并且适当融入自己的理解,例如,阅读鲁迅的某一篇文章,我们要将其与作者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弄明白鲁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写的文章,理解了他的感情,才能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有节奏是针对一些古诗词,要找准韵律韵脚,这样才能朗朗上口,让读者和听者都感觉到诗的硬朗笔锋和词曲婉转优雅的文风。比如,阅读唐诗中的绝句,韵律分明,读出来很有气势;而读宋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了作者对于思念之人的热切盼望,给人一种婉转优雅的感觉。

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听老师的话。一般来讲,如果某一篇课文后面明确写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或者是背诵某一段落,并且老师也布置背诵的任务,那么小学生会毫无疑问地将其背下来。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老师如果留了朗读的作业,那就等于没留,他们放学回家后也不会打开课本朗读。这实际是学生对朗读的不重视,认识不到朗读的实际意义,反正平时交流也不用课文交流,所以也不会去完成类似朗读课文的作业。此外,教师讲完某一篇课文后,除非是需要背诵的课文,否则教师也不会在上面花费过多时间,毕竟要跟上教学进度,还有其他的很多内容需要讲解。

无需多言,朗读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练习说普通话、培养阅读习惯以及提高文学素养等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提高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途径:(1)要按照朗读的标准来读,即大声、有感情、有韵律等,实际上小声无感情地读也可以达到熟练的目的,但是只局限在熟练层面,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也就无法达到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也许学生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会感到很吃力,但是第二遍就会大有改善,往后读的次数越多就会越熟练。(2)要多读。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不太可能朗读几篇文章就具有了朗读的能力。朗读能力的提升同样是需要建立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之上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一篇文章,每一遍都会有收获。大量朗读很多篇文章,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自通语法,学会正确断句等。总之,要尽可能地多朗读文章,然后努力理解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自己的感情大声地读出来,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总而言之,朗读能力异常重要,在小学阶段如果可以很好地得到锻炼,那么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也会如虎添翼。朗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普通话,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感知文章的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一举多得。学生在培养朗读能力时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多朗读,多锻炼;第二要真正地做到朗读,有感情地大声读,而不仅仅是读。带着以上方法去磨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会事半功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