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阳光总在风雨后(陆霞)
——谈挫折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聂霞


  

在聊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两则真实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小男孩,是个很温暖的孩子,喜欢帮助别人,有事没事过来给老师捶捶背,给同学倒倒水,明显是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正是这个孩子,在一次考试时,突然跑进教室后的储藏室嚎啕大哭,原因不过是一个填空不会,并且哭到双手发麻都不愿意停,坚决不愿意接受我的帮助,并且拒绝出去继续完成试卷。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个小男孩,外表阳光、帅气,性格却截然相反。有一次语文课上“开火车”读词语,轮到他时,恰好不认识,没读出来,当场气得自己拿书打自己,并问我:你为什么挑了一个我不会的让我读?然后边哭边说:我不要学了,我要找校长,我要退学。甚至在同桌下课与他谈论起这件事情时,产生暴力倾向,边打同桌边说:“我不会还不是因为有你这么差劲的同桌,一直影响我!”

当然,这在我们看来都是啼笑皆非的事,感觉很幼稚。但我们在笑过之后,是否也应该留下丝丝担忧,这就是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捧在手心细心呵护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我想这种现象充分揭示了当下一代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的性格特点。联想到腾讯新闻上越来越频繁的各种“跳楼”事件,无论作为一位母亲,还是作为一位老师,我都深深感觉到了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挫折教育,学术上就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某种环境,提出某种难度,让他们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结合实际,我觉得切实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放手让孩子去经历

人生必须去经历,生活必须去体验。大人们总喜欢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总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希望他们少走弯路。这无可厚非,因为我们都是源于爱。可是,实际情况又如何?往往孩子都是我行我素,听不进去你说的话,有时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是非做不可。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他需要自己去经历。孩子越小,越需要自己去经历,因为他没有能力吸收大人所认为的好的东西。与其告诉孩子刚煮熟的鸡蛋烫,不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自己去触摸。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多走弯路,不见得是坏事。人生的路上遇到石头不可怕,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把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我至今仍旧很清晰地记得故事一中的小男孩说的一句话:“小时候妈妈都告诉我答案的,从来不要我自己想的。”也就是说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这个孩子踏入一年级才开始真正自己面对问题,所以面对困难,面对失败,他无所适从,因为不曾经历,也就无从习得。于是我等待他宣泄完毕,然后耐心告诉他:“孩子,做事遇到困难,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就像天气一样,总会有晴雨,老师也常常遇到不会的题目。从小到大,我遇到的困难数都数不清了,但我都很勇敢地把他们打倒了,相信你也可以!”

2、引导孩子正确寻找原因

如今的孩子在家个个是“小公主”“小王子”,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小孩摔倒了,爷爷奶奶冲过去拍打地面、敲击桌椅,并念念有词:“谁让你把我们宝贝绊倒了,乖,不哭了,已经打过它了!”这其实从小就埋下了隐患,它在潜意识里会告诉孩子遇到挫折就去怪别人,而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久而久之,孩子不能勇于承担责任,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以后遇到类似问题也会摔东西,甚至打人。

就跟故事二中的小男孩一样,自己遇到问题了,归结于老师的刁难,归结于同桌的不配合,出言顶撞,出手相击,责任的转嫁平衡了他内心这种“别人都会,他不会”的落差。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强调:“你是一个要好,自尊心强的孩子,这很好!”其次,我指出:“但任何理由都不允许你合理动粗,无论是语言暴力还是行为暴力,这都是错的,必须向同桌道歉!”接着我会和他一起讨论这究竟是谁的原因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才好呢?最后告诉他:“加油,相信你的努力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老师相信你!”

3、告诉孩子“别浪费失败”,这也是一种财富

挫折,是让你走向成功的一个考验;挫折,是使你成为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之前的一次磨砺。从挫折中获得智慧、变得坚强,意味着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生存。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

于是我利用晨会课组织了一次挫折教育小小故事会。让大家回家搜集各种历经磨难才获得成功的案例,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书籍里的,可以自己上网搜集,也可以听爸爸妈妈讲,然后在晨会课上把你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于是孩子们了解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大家更了解了张海迪、桑兰等一批身残志坚者的成功故事,感受到了他们面对的困难何其大,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何其强!

当然,对于挫折教育,如今的我也只是处于摸索状态,但我相信我和孩子们的坚持终会开出美丽的花,花香将会始终缭绕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